当前位置:首页>影视动态 > 正文内容

《万湖会议》参会人员原型简介和结局

1. 最中间主位: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Reinhard Heydrich, 1904–1942)

党卫军上级集团领袖(SS-Obergruppenführer),安全总局局长(RSHA),被视为“最终解决”的主要设计者,被希特勒视为接班人。万湖会议不久后就在捷克在每天通勤路上被炸死。他出身于音乐世家,但自年轻时就表现出冷酷无情。1931年加入纳粹党与党卫军,迅速受到希姆莱器重。主导成立盖世太保和集中营体系。1941年被任命为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副总督,铁腕镇压抵抗。

结局:1942年6月在布拉格遭捷克抵抗分子袭击后伤重不治。

👇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Reinhard Heydrich) --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2. 座位在海德里希的左侧(以他本人视角):奥托·霍夫曼 (Otto Hofmann, 1896–1982)

党卫军上将(SS-Obergruppenführer),种族与移民总局局长。他是商人的儿子,年轻时在德国自由军团短暂服役后,他接受了葡萄酒销售员培训,并于1920年至1925年间活跃于葡萄酒批发领域。然后他开始了自己的葡萄酒代理生意。霍夫曼负责种族政策与移民安置,负责对占领区的人口进行官方种族测试,以进行种族选择。

结局:战后,纽伦堡审判中因被指控犯有反人类罪和战争罪被判25年监禁,1954年释放,此后,他在符腾堡担任职员,直至1982年12月31日在巴特梅根特海姆去世,属于自然死亡。

👇

奥托·霍夫曼 (Otto Hofmann, 1896–1982) -- --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3. 座位在海德里希的右侧(以他本人视角):海因里希·穆勒 (Heinrich Müller, 1900–失踪)

党卫军集团领袖(SS-Gruppenführer),盖世太保局长。绰号“盖世太保穆勒”,直接指挥犹太人搜捕与驱逐。对艾希曼负责的犹太事务全力支持,是艾希曼的直属领导。

结局:1945年5月在柏林的元首地堡中最后一次出现,其后下落不明,生死成谜,盟军从未找到他的踪迹或尸体。

👇

海因里希·穆勒 (Heinrich Müller, 1900–失踪) --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4.文官排(在奥托霍夫曼这一侧的一排)第一位:格哈德·克洛普弗 (Gerhard Klopfer, 1905–1987)

纳粹党总务处高级官员。在会议中态度务实,负责党内协调。作为党总理的国家秘书长,克洛普夫代表党总理头目马丁·鲍曼,于1942年1月20日参加万湖会议,在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的细节上代表党总理政策。法学博士(Dr. jur.),于1927年在耶拿大学(Universität Jena)获得。

结局:1945年红军结束柏林战役后,克洛普夫逃离柏林。后来他被抓获并且监禁,并被控犯有战争罪,但随后因证据不足获释。此后他在巴登-符腾堡的乌尔姆担任税务顾问。他是最后一个幸存的万湖会议与会者,于1987年去世。

👇

格哈德·克洛普弗 (Gerhard Klopfer, 1905–1987) -- ) --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5 .文官排(在奥托霍夫曼这一侧的一排)第二位: 弗里德里希·威廉·克里青格 (Friedrich Wilhelm Kritzinger, 1890–1947)

帝国总理府国务秘书。法学博士,弗赖堡大学(Universität Freiburg)。在会议中并未积极发言,战后声称“无力阻止”。他是万湖会议的与会者中唯一一个主动承认自己出席过会议的人。他还承认了这次会议的犯罪性质,并证实在战争期间他对德国的政治感到羞耻,承认希特勒和海因里希·希姆莱是大规模屠杀者。

克里青格(Kritzinger)是1942年1月20日万湖会议的与会者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该会议旨在策划“最终解决方案”的实施。在会议的官方记录中,没有任何他发表言论的记载。也没有文档表明他在会议上公开反对或明确抵制相关计划,尽管有证据显示他试图与整个事件保持距离。1942年3月6日召开的后续会议上,他并未亲自出席,而是派了一名资历较浅的官员前往,并明确指示对方不得讨论政策立场,只需将会议内容汇报回来。这或许也正是克里青格在万湖会议上所采取的态度。在这个电影中他是最后那位唯唯诺诺地提出“我们德军年轻人因为杀人会造成很严重的心理负担”的文官,在艾希曼简单陈述了毒气室这种可以远程操作不会脏手的杀人方式之后就表示认可了。

结局:战后作为战犯被逮捕,于1946年4月获释,但同年12月又被逮捕。由于健康原因,他再次被释放,并于1947年4月自然死亡。

👇

弗里德里希·威廉·克里青格 (Friedrich Wilhelm Kritzinger, 1890–1947) --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6 .文官排(在奥托霍夫曼这一侧的一排)第三位:威廉·施图卡特 (Wilhelm Stuckart, 1902–1953)

内政部国务秘书,法律学者。法学博士,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曾参与起草纽伦堡法案(种族歧视法)。会议上推动对“混血犹太人”的法律处理。电影中貌似刺头其实只是作为一位法律学者和官僚想追求一下程序正义而已。

结局:战后短暂服刑,1953年因车祸死亡,就在他51岁生日的前一天。人们普遍猜测,这起“事故”实际上是一场有针对性的蓄意碰撞,目标正是这位曾参与纳粹种族和反犹太政策及活动的前纳粹官员。然而,以色列摩萨德或其他已知曾对前纳粹发动袭击的组织,从未公开承认对此事负责。

👇

威廉·施图卡特 (Wilhelm Stuckart, 1902–1953) --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7 .文官排(在奥托霍夫曼这一侧的一排)第四位: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895–1945)

德国外务部国务秘书。积极支持希特勒外交路线,敌视犹太人。作为一名德国外交官。他是纳粹党成员,也是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的亲信,最初在“里宾特洛甫办公室”(Dienststelle Ribbentrop)担任顾问,后来进入德国外交部(Auswärtiges Amt)担任外交官。

结局:在密谋取代里宾特洛甫之后,路德于1943年2月被逮捕并送往集中营。1945年死于苏军集中营。1946年,人们正是发现了他保存的一份会议纪要,这才首次揭示了万湖会议的存在及其目的。

👇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895–1945) --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8 .文官排(在奥托霍夫曼这一侧的一排)第五位:埃里希·诺伊曼 (Erich Neumann, 1892–1951)

经济部国务秘书。负责工业生产与犹太人劳动力调配。法学博士,莱比锡大学(Universität Leipzig)。作为国务秘书,诺伊曼(Neumann)是“四年计划”的正式代表,参加了1942年1月20日召开的万湖会议。在会议上,诺伊曼要求暂时不要驱逐那些在对战争努力至关重要的企业中工作的犹太劳工。他的反对理由并非出于人道主义或道德考量,而仅仅是因为在找到替代劳动力之前,不应驱逐他们,以便暂时保留他们为第三帝国提供经济效益。1942年8月1日,诺伊曼提出辞职,离开政府部门,转任德国钾盐联合会(Deutsches Kalisyndikat)的总经理,并一直担任这一职务,直至1945年5月纳粹政权垮台。

结局:德国投降后,诺伊曼先后被盟军关押在路德维希堡和纽伦堡。他多次接受审讯,但始终否认自己对大屠杀有所了解,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曾出席过万湖会议。由于健康状况不佳,他最终未被起诉,并在1948年中期获释。回到格赖瑙(Grainau)的家中后,他受聘担任钾盐联合会的顾问。1951年3月23日,他因急性循环衰竭在加米施-帕滕基兴(Garmisch-Partenkirchen)去世,时年58岁。

👇

埃里希·诺伊曼 (Erich Neumann, 1892–1951) --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9 .文官排(在奥托霍夫曼这一侧的一排)第六位:罗兰·弗赖斯勒 (Roland Freisler, 1893–1945)

“人民法院” (Volksgerichtshof) 院长,耶拿大学(Universität Jena)法律博士。 1942年8月20日:弗赖斯勒被任命为人民法院(Volksgerichtshof)院长,这是纳粹时期臭名昭著的政治审判法庭。他主持了数千起政治案件审判,特别是涉及抵抗组织(如“白玫瑰”、7·20 刺杀希特勒事件)的案件。特点:在庭审中高声辱骂、讥讽被告,常常打断辩护,气氛近似公开羞辱。以咄咄逼人的攻击性言辞和夸张的肢体语言著称。审判往往是预定结果,几乎总是死刑判决。在他担任院长期间,人民法院判处约 5,000 人死刑,他本人主持过数百起。因其暴力语言与审判方式,被称为“希特勒的刽子手法官”。

结局:1945年2月3日:在盟军轰炸柏林期间,弗赖斯勒正在法院审理案件。美军轰炸机袭击柏林时,他被坠落的横梁击中,当场死亡,终年51岁。据报道,他的尸体后来被发现时,仍然手里紧抓着案卷文件。

👇

罗兰·弗赖斯勒 (Roland Freisler, 1893–1945) --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10 .“东部地区”排(在穆勒这一侧的一排)第一位(不算速记小姐):阿道夫·艾希曼 (Adolf Eichmann, 1906–1962)

这个人物恐怕是我们普通读者除了大佬海德里希、盖世太保穆勒之外最熟悉的人物了,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恶的平庸性》让他家喻户晓。他在二战中的晋升之路:1939年起:负责将犹太人驱逐至波兰和后来的东欧占领区。1941年:晋升为党卫军中校(SS-Obersturmbannführer)。1942年1月20日:出席 万湖会议,会议决定实施“最终解决方案”(大规模灭绝欧洲犹太人)。艾希曼作为会议秘书,负责记录和整理会议纪要。会后,他具体承担了铁路运输与驱逐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大规模火车时刻表,把犹太人从各地集中驱逐至奥斯威辛、特雷布林卡、索比堡、马伊达内克等灭绝营。与地方当局协调,确保“高效”执行屠杀政策。他被称为“大屠杀的总管家”或“官僚型刽子手”,因其主要角色是行政、后勤组织,而非直接作战或屠杀。

结局: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艾希曼被美军短暂拘押,但因身份未被确认而成功逃脱。1946–1950年:以假身份潜伏在德国南部。1950年:在红十字护照帮助下,逃往阿根廷,以“Ricardo Klement”为化名生活。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梅赛德斯-奔驰公司任职,过着低调但安稳的中产生活,妻子儿女也陆续与他团聚。1960年5月11日:以色列情报机构 摩萨德(Mossad) 在阿根廷秘密抓获艾希曼。1960年5月21日:在未通知阿根廷政府的情况下,将他秘密运送到以色列。1961年4月–12月:在耶路撒冷接受公开审判。被控 15项罪名,包括反人类罪、战争罪、反对犹太人民罪行。艾希曼在庭审中的辩解是著名的“我只是服从命令”(Befehlsnotstand),声称自己只是执行上级命令的“小齿轮”。检察方与法官指出,他不仅是执行者,而且在大屠杀的计划与实施中发挥了核心组织作用。1961年12月,被判处死刑,次年被绞死。

👇

阿道夫·艾希曼 (Adolf Eichmann, 1906–1962) --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11 .“东部地区”排(在穆勒这一侧的一排)第二位:阿尔弗雷德·迈耶 (Alfred Meyer, 1891–1945)

法学博士。1933年纳粹上台后:当选国会议员,担任帝国议会(Reichstag)成员。在地方政治中担任过政府职务,逐渐升入中央。1941年:被任命为 “东部占领区事务部国务秘书”(Staatssekretär im Reichsministerium für die besetzten Ostgebiete)。

上级是臭名昭著的 阿尔弗雷德·罗森伯格 (Alfred Rosenberg),他是东部事务部部长。迈耶负责与苏联占领区相关的行政、经济和人口政策。参与规划和执行德国对苏联占领区的殖民统治与掠夺,包括强制劳工与反犹太政策。

1942年1月20日:作为罗森伯格的副手,迈尔出席了万湖会议。他是东部事务部的正式代表,虽然在会议记录中没有他详细发言的记载,但作为与会国务秘书,他的职责是确保东部占领区的行政系统配合屠杀与驱逐政策。

结局: 1945年4月11日:在德国鲁尔地区盟军逼近时,阿尔弗雷德·迈尔与妻子一起自杀。

👇

阿尔弗雷德·迈耶 (Alfred Meyer, 1891–1945) --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12 .“东部地区”排(在穆勒这一侧的一排)第三位:格奥尔格·莱布兰特 (Georg Leibbrandt, 1899–1982)

哲学博士(Dr. phil.),哈勒大学(Universität Halle)。专攻神学与斯拉夫语言学。莱布兰特是典型的“学者型纳粹官僚”:他拥有博士学位和较高的学术声誉,本应成为研究宗教与语言的学者。却因语言与区域专长,成为纳粹在东欧推行殖民与屠杀政策的帮手。

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莱布兰特凭借对俄国与苏联的研究,被纳粹党内东欧事务部门所重用。1933年起:在“东部事务部”(Amt Rosenberg,即由阿尔弗雷德·罗森伯格领导的机构)担任专家。1935年:正式加入纳粹党(NSDAP)。1939年:成为东部占领区事务的高级官员。1941年:在纳粹入侵苏联后,出任 帝国东部占领区部(Reichsministerium für die besetzten Ostgebiete) 政策局局长,协助罗森伯格处理对苏联被占区的政策。

1942年1月20日:作为罗森伯格的代表之一,出席万湖会议。会议上他没有留下明确发言记录,但他的角色是从“政治与行政角度”配合“最终解决方案”的实施。东部占领区是大屠杀的主要发生地(如奥斯威辛、马伊达内克、索比堡等集中与灭绝营所在地),因此他的出席代表着东部事务部的参与和同意。

结局:1945–1949年:被盟军关押,接受调查。他在纽伦堡审判中并未被列为主要战犯,理由是缺乏直接参与屠杀的证据。最终由于“证据不足”,莱布兰特被释放。战后生活:返回西德,继续从事学术与文化活动。曾担任有关东欧研究的学者和机构顾问。1982年6月16日:在德国科隆去世,享年82岁。

👇

格奥尔格·莱布兰特 (Georg Leibbrandt, 1899–1982) --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13 .“东部地区”排(在穆勒这一侧的一排)第四位:约瑟夫·布勒 (Josef Bühler, 1904–1948)

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1933年:纳粹党掌权后,布勒投身纳粹组织,并因才干被赏识。他成为著名的纳粹高官、律师 汉斯·弗兰克 (Hans Frank) 的亲信与助手。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并建立“总督府”(Generalgouvernement),弗兰克出任总督。布勒则被任命为 总督府国务秘书 (Staatssekretär),即弗兰克的二号人物。积极推动在波兰境内设立和运营 灭绝营,例如:奥斯威辛 (Auschwitz),贝尔赛茨 (Bełżec),以及后来的索比堡、特雷布林卡等。

布勒并非单纯的行政官僚,而是明确推动大屠杀实施的政治参与者。1942年1月20日:布勒作为波兰总督府代表,出席万湖会议。在会议上,他积极表态,要求尽快在波兰境内实施“最终解决方案”,并强调奥斯威辛及周边地区是理想的地点,因为当地犹太人数量众多,且交通便利。他的态度显示了他并非被动执行,而是主动推动大规模屠杀的进行。

结局:1945年5月:纳粹德国投降,布勒被美军逮捕。在纽伦堡审判中,他作为证人出现,而非主要战犯。之后被引渡到波兰,接受当地审判。1948年7月:在波兰克拉科夫,布勒因其在总督府任内参与大屠杀和其他反人类罪行受审。他被判处死刑。1948年8月22日:在波兰被处决,终年44岁。

👇

约瑟夫·布勒 (Josef Bühler, 1904–1948) --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14 .“东部地区”排(在穆勒这一侧的一排)第五位:埃伯哈德·申加特 (Eberhard Schöngarth) (1903-1946)

1941年:担任驻波兰总督府安全警察与SD的指挥官(BdS)。积极参与波兰境内反犹政策与屠杀。1941年11月:在纳粹入侵苏联期间,他指挥的特别行动队 (Einsatzgruppe) 在利沃夫附近屠杀了数千名犹太人。1942年1月:作为安全警察和SD高级代表,出席 万湖会议,参与“最终解决方案”的协调。1944年:晋升为党卫军少将 (SS-Brigadeführer)。

战争后期,他指挥的部队在波兰和荷兰继续参与屠杀犹太人、镇压抵抗组织、处决战俘。

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处决被俘的英国特种部队成员:1945年3月,在荷兰执行“秃鹰行动” (Operation Amherst) 的英国伞兵被他下令枪决,这成为他战后被起诉的直接罪证。

申加特是典型的“博士型纳粹官僚兼刽子手”:拥有 法学博士学位,却用法律知识为恐怖统治和屠杀寻找借口。在波兰和苏联占领区,他直接参与并指挥了大规模屠杀。战后他没有因大屠杀受审(这一点很多万湖会议与会者逃脱了),但因违反战争法(杀害英国战俘)而被英国处决。

结局: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申加特被英军俘虏,他因枪决英国战俘而在英军军事法庭受审。1946年5月16日:在德国哈姆(Hameln)被绞刑处死,终年43岁。

👇

埃伯哈德·申加特 (Eberhard Schöngarth) (1903-1946)--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15 .“东部地区”排(在穆勒这一侧的一排)第六位:鲁道夫·朗格 (Rudolf Lange, 1910–1945)

耶拿大学法学博士。1932年:加入纳粹党 (NSDAP)。同年加入党卫军 (SS)。凭借法律背景,很快进入盖世太保(Gestapo),并开始在秘密警察体系中晋升。1938年:任盖世太保汉堡分部副局长。1941年:随德军入侵苏联,被派往拉脱维亚里加,担任里加安全警察和SD局长。他直接指挥特别行动队 (Einsatzkommando 2),组织了大规模犹太人屠杀。1941年11月30日与12月8日“拉姆布拉大屠杀 (Rumbula massacre)”在他的组织与指挥下,约 25,000 名里加及德国运来的犹太人在短短两天内被枪杀。这是东欧最臭名昭著的大规模枪杀事件之一。朗格在行动中不仅是行政策划者,还亲自到场监督屠杀,表现极端冷酷。

1942年1月20日:朗格作为拉脱维亚安全警察与SD代表,出席 万湖会议。他是与会者中最年轻的一位(31岁)。在会上,他作为“实践执行者”,代表“东部行动部队”发言,说明犹太人已经在被大规模枪杀。他的发言为“最终解决方案”提供了东欧实地屠杀的“经验总结”,让灭绝政策进一步制度化。1943–1944年:继续在波罗的海地区从事反犹和镇压工作。1944年苏军推进后,他随德军撤退。1945年初:调往波兹南地区,战局已濒临崩溃。

鲁道夫·朗格是万湖会议中少数 直接、积极参与大规模屠杀的执行官。与许多只负责政策或行政的“博士官僚”不同,他既是 法学博士,又是 直接屠杀的指挥官,体现了纳粹政权中“知识分子—刽子手”的结合。他在拉脱维亚的屠杀行动被视为东欧“最终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者认为,他代表了纳粹新一代干部:年轻、受过良好教育,却全心投身于系统性的种族灭绝。

结局:1945年2月:在与苏军的战斗中死亡(具体情况不明,可能战死,也可能自杀)。终年34岁,是万湖会议与会者中最年轻去世的一位。

鲁道夫·朗格 (Rudolf Lange, 1910–1945) -- 左为真人,右为电影剧照

很多人说《万湖会议》很平,就是开会。确实。貌似就是一场平平无奇的项目管理高级经理们的会议。大领导给了个意思,关键词就是“最后/最终解决方案”,甚至直到影片结尾阶段才真正出现“杀“这样的动词。各个经理们有前朝元老,有新晋红人,互相瞧不上。十五人中有九人拥有法学博士学位一人哲学博士学位,都是学霸中的学霸,精英中的精英。在知识精英的海洋里漂起了六百万犹太人的尸体,这样国家机构是值得后世深思的。如同一个项目管理会议一样,有几个异议的声音,有的和副领导”来,我们出来谈谈“后发现对方是同道中人而会心一笑,有的被”放心,用毒气不脏手的“轻描淡写地解决,有人因”会率先清理你们波兰辖区的犹太人“的许诺满意而归。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血腥元素的恐怖片,令人后背发凉。而在这个世界上,又有过多少万湖会议在曾经或正在在不同的地方上演呢?有时可能只是轻飘飘一句话:“开枪吧。“

上一篇:太讨厌东极岛了呵呵不吐不快

下一篇:国内的评论越来越妖魔化了

剧幕迷踪 剧光映画 中国编剧网 6V电影网 猫眼专业版 剧本之家 剧情吧 新剧观察 制片人内参 烹小鲜 阳光电影 剧情百科 新剧观察 剧本之家 电影蜜蜂 谷阿莫 剧本库 剧情库 影视剧本交易网 艺恩数据 电影蜜蜂 毒舌电影 微视影视 快手电影 影视帝国论坛 BT天堂 6V电影网 影视怪蜀黍 镜像娱乐 灯塔专业版 影视帝国论坛 快手电影 A4K影视论坛 电影天堂 编剧帮 网视互联 电影天堂 猫眼电影 电影港论坛 壹剧本 迅雷电影 蓝兔影评 电影FM 电影天堂 快手电影 Sir电影 A4K影视论坛 快手电影 影视飓风 狮子影评 剧情之家 剧本联盟 神工剧情 猫眼电影 巴塞电影 心跳剧情 龙门剧情 豆瓣榜单 娱乐资本论 豆瓣电影 电影天堂 解梦剧情 通城剧情 剧本库 1905电影网 剧情狗 再起剧情 6V电影网 小城剧情 剧情之家 导演帮 猫眼电影 剧情狗 追踪剧情 山麓剧情 高清MP4论坛 剑神影视 冰心剧情 B站影视区 电影天堂 娱乐资本论 虹膜 今日影评 猫眼电影 成名剧情 烹小鲜 豪侠影视 指影 影视工业网 通城剧情 影视大全剧情 中国影视评论网 战歌剧情 武林剧情 大师剧情 飘花电影网 破梦剧情 镜像娱乐 豆瓣电影 解梦剧情 风云剧情 电影最TOP 剧本联盟 水月影评 异童剧情 青春剧情 Sir电影 6V电影网 旋律剧情 艺生剧情 西洲剧情 光影剧情 制片人内参 院线剧情 情缘剧情 七星剧情 IMDb中国 乾坤剧情 电影港论坛 星途剧情 豆瓣电影 飘花电影网 电影蜜蜂 武林剧情 悲鸣剧情 成名剧情 时光网(Mtime) 情缘剧情 豆瓣电影 重铸剧情 星语剧情 恋爱剧情 狮子影评 星客剧情 战舞影视 生财剧情 香客剧情 破空剧情 小兵剧情 IMDb中国 影视剧本交易网 剧情解析网 华语剧本网 剧情百科 深焦DeepFocus 悲鸣剧情 光影剧情 乾坤剧情 剧情库 龙门剧情 光影剧情 壹剧本 迷雾剧情 追踪剧情 神工剧情 解梦剧情 镜像娱乐 医场剧情 破空剧情 网视互联 水月影评 云涌剧情 旅行剧情 Sir电影 旅行剧情 剧情吧 七星剧情 电影界 今日影评 电影首发站 院线剧情 天山剧情 黄历剧情 残影影视 影视怪蜀黍 剧集之家 影视剧本交易网 秘藏剧情 解梦剧情 MP4吧 雷心剧情 剧情迷